第四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武昌寄居官殿直王天麟到了东坡先生这里,向他说起一件事,令东坡感到心酸而茶饭不思起来。

原来,当时岳鄂一带的乡下人,一般只养二男一女,多于此数往往杀掉。尤其忌讳养女孩,因此民间女的少,光棍汉多。小孩刚出生时,多用冷水淹死,其父母也不忍心,通常闭上眼睛背过脸去,用手把孩子按进水盆里,咿咿呀呀半天才会死去。

王天麟还说,当地神山乡有一个叫石揆的百姓,连杀了两个自己的孩子。去年夏天,他妻子一胎怀了四个孩子痛苦不堪忍受,母子都死了。因此得到这样的报应,而愚昧的人还不知畏惧。

王天麟已经救活了几个弃婴,这些有幸活过十天的孩子,一旦有缺少孩子的人来向他们的父母索要,往往就不肯给了。

东坡先生想起了他在密州时,一旦碰上饥荒年头,老百姓们就开始丢弃自己的婴儿。东坡先生当时的做法是:向社会募捐一些粮食得以储存,专门用来收养丢弃的幼儿,每月给六斗。这样持续了将近一年,收养者与弃儿,都有了父母子女的情爱,这样的孩子就得以哺养,所救活的孩子竟有数千人。

苏东坡听了王天麟的诉说,就提笔给当时的武昌守朱守昌写信。建议朱太守在此地建立赏罚制度以变此风,并倡议捐助那些因贫穷而无力举其子者。

东坡先生还举荐了一位黄州的士人古耕道,此人虽然愚鲁没有别的什么特长,却人很实诚喜欢行善。东坡先生的意思是,号召当地的富户每年出十千钱,如果愿多出也不拒绝。就让老古来管理这些钱财,多买些米布绢帛和棉絮,同时令安国寺僧继莲记录账目的出入。

每年寻找那些因贫困不能养活子女的人家,略送一些银两给他们,如此每年就可以救活上百个小孩,也算是自己谪居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况且,东坡先生也慷慨表示了,自己虽然也是贫寒之人,但愿意每年拿出十千钱。

虽然十千钱的实际价值今天已经很难确定,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与现代的货币单位进行对比来推测它的价值。十千钱的货币面值虽然不固定,但可以推断出等同于当今大约一万元人民币的价值。

唐林夫送给东坡先生一方丹石砚,光彩照人就像是出水的莲花,既受墨又利笔,好砚的品质集于一身。

而唐林夫曾为天下的好砚写过《砚谱》,惟独不知此石产自何处。

东坡先生知徐州时,徐州教授李昭圯在王适的引荐之下,想从游于东坡先生之门下。他自称自少时以来就对东坡先生十分钦慕,听说苏公目前在齐安日日掩关著书,俯仰一世,淡然自足,如严居隐士之行,与世相遗,少无谪官意。因此,便对东坡先生更加倾慕。

如今在黄州,东坡先生又收到了王适兄弟的来信,在信中提到每次见到李昭圯,李昭圯总要提到东坡先生,其情谊甚是深厚。

于是东坡就给李昭圯回了信,首先以先得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为乐,亦以李昭圯欲从学于自己为乐,勉励小李要学有所至。

元丰五年,三月三日。

东坡先生与客人饮酒,有客人求东坡书写陶渊明的饮酒诗,东坡先生写完之后,看到陶靖节在酒中还能记得那么多事,真是感到惊奇,所以就在陶诗后附上了自己的感想。

这年寒食节,一场春雨之后,东坡先生望着自己笼罩在烟雨中的小屋里,破灶正在烧着湿苇,“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一种悲凉的心境油然而生,两首诗《寒食雨二首》顿时如倾斜般的写到了纸上。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的内容。这两首诗,分别以入声韵与上声韵等仄韵传达出了诗人此时苦闷的心境。

此时的东坡依然处境艰难,生活凄凉,心情孤郁,经过险恶的政治斗争和牢狱的折磨,东坡的个性收敛了许多。《寒食雨二首》正是充分表现了这种心境平和之后的无奈和绝望。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

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寒食节的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每年寒食节,民间会有禁烟火,只吃冷食的风俗。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介子推。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太过于相近,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在寒食节这一天,古人们会禁火。但是到了清明节,人们则会隆重地点染新火。寒食节取新火是源于中原的春天天干物燥,春雷和火种容易发生火灾,所以会熄火,然后在寒食节结束之后再钻燧取火,寓意新生活新起点。

这年清明节,州守徐君猷主持了分新火的仪式,东坡先生专门为此作了诗。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地方,名叫沙湖也叫螺师店。这个地方不大,却因为东坡的一首传唱甚广的《定风波》词而为世人所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来,三月七日这天,东坡先生想着到沙湖那一带去购置一些田地,结果道中遇到了大雨。

同行的人都觉得狼狈,而东坡先生却不自觉,独自在风雨中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不过,东坡先生的此次冒雨前行虽然潇洒,可次日还是因此生病了。

好在东坡在沙湖的黄氏家里,见到了一方极为珍贵的泽州(今山西晋城下辖的泽州县)吕道人制作的陈泥砚。此人所制之砚的最上面皆有“吕”字标识,既不是刻上去也不是写上去的,砚质地坚硬到可以试金。

这种陈泥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澄泥砚。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东坡先生见到此砚时,吕道人已经故去,所以这种精品越来越稀缺了。所幸黄氏不知此物之珍贵,遂被两眼放光的东坡先生给顺走了(黄氏初不知贵,乃取而有之。《书吕道人砚》)

所以说,这次沙湖之行,除了一首传唱千古、令无数失意者激情澎湃的《定风波》,这方澄泥砚也算是一个收获了。

黄州邻邑蕲州人庞安时以医术闻名,他的医术与东坡先生老家的著名御医单骧很相似,只是又比单骧增加了针灸的妙术。但他耳聋得厉害,与人交谈须用笔写在纸上才能明白,医术虽好却诊治不好自己的病,。

东坡先生到沙湖看田地时,突然觉得左手发肿,接待东坡先生的潘县尉就推荐了庞安时。庞医生看了东坡的手臂后,立即断定出这不是风气,而是药石之毒,如不用针灸消除,恐怕要憋出一处大疮才会好。

于是,东坡先生就住到了麻桥的庞医生家里,庞医生用针灸治疗了几天,东坡先生的手臂就痊愈了。

庞安时,字安常,由于博古通今、善治怪病,还把张仲景《伤寒论》进行过修订,因而治疗伤寒病,甚至达到了万无一失的地步。

有一位病重者被庞安时给治好了,这位病人就以重金酬谢,但庞安时不肯收他一文钱,只时接受了他已收藏了两代的李廷珪制墨。

此墨极为珍贵,庞安时自然知道它的价值,但还是忍痛割爱地转赠给了东坡先生,条件是请东坡先生给他写上几幅字,这对苏东坡来说,那就是手到擒来之事,于是就满足了老庞。

这样一来,东坡先生的沙湖之行,除了在黄氏家得到的澄泥砚,还得到了庞医生的李廷珪所制上等好墨,可谓是收获颇丰。

    小黄书akxhs1.com为你提供  东坡往事 最新章节阅读;小黄书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