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的黄庭坚在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呱呱坠地了。
请大家记住,苏轼年长黄庭坚十岁。
当黄庭坚还在襁褓里吮奶哭闹之时,小苏轼已经成了一名识文断字的小学生了。
某一日,下雨天闲来无事,小苏轼与彭山县的同学程建用(字彝仲)、杨尧咨(不详)、苏辙四人在一起做联句的游戏。程建用起句:庭松偃仰如醉。杨尧咨对曰:夏雨凄凉似秋。苏轼即云:有客高饮拥鼻。苏子由却说:五人共吃馒头。众皆笑倒。
这是一段苏轼兄弟俩小时候的美好回忆。
庆历六年(1046),父亲苏洵与史经臣一起去举制策,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十一岁的小苏轼,在这一年里作了一篇全是四字句的《却鼠刀铭》。
铭中所述是苏子瞻有一把却鼠刀,此刀从村夫野老手中得到的。平时就藏在匣子里,到需要驱鼠时,只用焚香礼拜,将却鼠刀置于擦拭干净的几案上,就能使该房间里再无鼠患。此铭写就后,深得老祖父苏序的称颂,并且命人找来名贵的纸张誊写后,加以装饰,钉在居室的墙壁上,时时把盏捋须、呵手观览。
次年,在外游历的苏洵与其二哥苏涣在京城开封相遇,面对小弟落榜后的失落,苏涣作诗安慰了小弟一番,“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苏涣告诫三弟,出门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住店时务必警觉些,另外还有,路过荒郊野岭时要把你的驴给骑稳喽。
灵关在今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南,属一座险要的关隘。
苏洵带着二哥的谆谆告诫,骑着毛驴离开了京师这个伤心之地,先绕道嵩山一带,游览了嵩岳奇峰以及伊洛秀水,接下来又与讷禅师、宣僧、景顺长老几个人同游。其中蜀僧阿宣是逮事(侍奉)讷禅师的随从。讷禅师,全称庐山圆通居讷祖印禅师,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俗姓蹇。蹇音兼,形容跛足或是行走困难。但讷禅师腿脚却极好,还能畅游。
苏老泉在见多识广的讷禅师与景顺长老的引领下,一路来到江西虔州(今称赣州),在天竺寺见到了白居易的墨宝真迹。之后,还与钟棐、钟槩兄弟一起闲游。(注意宋时兄弟起名字的传统)
谁知,物极则必反,否极则泰来。
这年的五月十一,正当苏洵在江南水乡玩得正嗨之时,七十五岁的父亲苏序老死家乡了。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等到苏洵知道这一消息,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苏序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无神论者。
因其子苏涣登朝,苏序先是被追封大理寺评,后又因苏辙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爷爷苏序又被加封为太子太傅之荣耀。
爱屋及乌之故,我们北宋中期伟大的文坛领袖、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苏轼,应该也有一个伟大的爷爷。下面略举三例,稍加佐证与渲染吧:
《族谱后录》:苏序字仲先,少孤。“少孤”的意思是小时候丧父或父母双亡,但据上文苏洵的奶奶是个刁钻的老妇人那一段描述,可以认为苏爷爷是小时候父亲就死了。苏爷爷小时候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就是不好读书。晚年虽爱做诗,能直接念出来,且作诗很快,能立刻完成,数十年间竟做了几千篇,上自朝廷郡县之事,下到乡间子孙打猎捕鱼经营生计的事情,都能在诗中体现。看他的诗虽然不精巧,但能通过诗歌知道他胸襟开阔磊落,为人坦荡。生性坦率和易,不讲求礼节,不注重庄重的仪容举止,看淡为自己谋利的事情而看中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和别人交往无论富贵贫贱都喜爱赏识。见到士大夫都非常恭顺礼敬,人们认为他谄媚,等到他见到村野老人也这样,这之后人们就不认为他的行为奇怪。从外表上看没有他不结交的人,但他心中看轻看重的人的标准非常严格。在乡间居住,出入不乘马,他说,有比我年纪大却还走路的人,我如果骑马,没有办法见他们。穿破旧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不认为是耻辱,一定要让自身居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虽然不学《老子》却和老子的思想相契合。在家时不管理家中事物,把家事全都交托给儿子们,等到族人有事情来找他谋划的时候,常常为那人尽心竭力,反复谋划而不厌烦,年成不好的时候曾卖掉自己的田地来周济挨饿的人。等到粮食丰收了,人们将要还给他粮食或钱财,他说,我自有卖田地的原因,不是因为你们。最终也不肯接受。身体力行退隐之事,来求得不被世人闻知,但是做好事时间长了,乡人也就知道了他,认为古代归隐的君子没有谁比得上他的。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其一):苏轼谓其祖父“甚英伟,虽不读书,而气量甚伟。”苏序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成谷子。苏序拿稻米全部换成谷子,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到了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粮,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有人问,你为什么只储藏谷子呢?苏爷爷笑答,百谷之中,只有谷子性坚能久,故可以广为储存,以待饥馑之需啊!苏序还绕宅种满了芋魁(大芋头),芋魁产量极大,收获后及时盖上柴草储藏。遇有灾民前来乞食时,就用大瓦笼蒸上几笼,放在自家大门外,任人自行取食充饥。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其二)祖父极爱饮酒,常常与村中的姥爷们儿席地盘脚而坐,高声行着酒令大口喝酒。有一日,突然二伯苏涣高中封官的文书送到,消息传来,伯父高中,同时娘舅程家也有举子高中了。外祖父家是眉山大户,居家甚富,两家本已联姻,此时恰又双双高中,真乃喜上加喜。程家准备隆重地迎接一下,于是对苏爷爷说,你何不也好好准备一下呢。我们的未来的“太子太博”(苏序)却说,儿子在书信里说了,做官的一切器用随后会一并寄来的。有一天,苏序正在大醉中,封告不期而至,连同做官用的外缨、公服、芴、交椅、水罐子、衣版等物全部寄到。苏序当时衣冠不整,只光着头戴一顶小冠,席地盘脚把封告文书读了一遍,就把这寄来的一切物事全部倾入一只布囊里。当天喝酒剩下的牛肉,也一并倾入到了布囊中,命村中小童担着两个布囊,自己则起着毛驴进城。城里人听说了苏序收到了封告,就等候在进城的道路旁观看,在半路上遇到苏序他们时,只见苏序醉骑驴子,仅让童子用两只布囊就把这些官用挑回来,莫不掩面大笑。程家老爷听说后,讥笑老苏的迎接仪式太过简单,而偏偏有识之士对苏序这种淡泊名利的作为感到惊奇。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其三)眉州突然有了灵异之神降临,灵神叫“茅将军”。一时间,州民的福祸纷乱,人心惶惶,连巫师巫婆也惊狂不止,州民因为害怕只好伏地祈祷,还集资建起了宏伟的大殿,泥塑了高大的神像,天天高声祷告不止。忽一日,苏爷爷乘醉带着村中二十几名正义的村民,一股风地冲进庙里,用斧头、锄镢等农具将神像统统砸碎,不仅将残破的神像扔到溪流中,还顺势拆除了庙宇,竟没有所谓的神灵过问。过了三年,二伯父初次考中,苏爷爷大喜,亲自到剑门外迎接。到七家岭,忽见有一座大庙,抬头看时,庙前匾额赫然大书:茅将军。苏爷爷大怒曰:是哪路妖怪在此兴风作浪、为幻害人!正准备率众捣毁。忽见一庙吏急忙上前跪拜,说,大人莫非是苏七君(苏序)?我昨夜就梦见了此庙神哭泣着对我说,明日苏七君将会路过此地!我非常害怕他,请代我哀求他老人家,请他高抬贵手,留存此庙,小神还背地里要指望这座庙赖以为生呢!众人都觉得此事很神奇,于是好劝歹劝,苏爷爷才手下留情,放过了这座庙。
庆历七年八月,畅游于江西赣州的苏洵突然得到老父亲病逝的噩耗,匆忙结束了自己的行期,回四川奔丧,史经臣也一起返蜀。二伯苏涣也自京师开封回乡奔丧。
这时,年已九岁的苏辙在家乡是第一次见到二伯。伯父的此次返乡,使得苏轼兄弟二人得以聆听伯父的许多教诲。多年后,他们还记得伯父的一些话:“二伯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