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柔的在宫中的贵妃生活真是悠闲到不行,既没有皇后压着,也没有不碍眼的劳什子宠妃在她面前蹦跶,因为她自己就是宫中最得宠的,整个皇宫的宫人都好生敬着她,有什幺好东西都先紧着她,是以她还真有点悠闲到忘了自己的目的。
而这天,在宫中宅了许久的贵妃娘娘终于舍得挪动她的玉足了。
御花园内的名贵花儿哪怕在宫人的照料下开得再艳丽,也比不上美艳绝伦的苏一柔,她人走在御花园中就有一种将所有花儿皆沦为黑白背景唯独她是那般艳丽的感觉,看得今儿可以出来走动的秀女们又是一顿嫉妒。
虽然今儿她们可以出来走动,但她们丝毫不敢到苏一柔面前去,灰溜溜地就离开了,活像是几只灰毛老鼠一般。
苏一柔瞧了一眼就没有再看,她还不止于那般无理取闹,去为难几个小姑娘。
有句话说得好,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身处高位就有一种好处,无论什幺事情,只要她动动嘴皮子,自会有一堆人给她忙活。这不,她就说了自己要去那凉亭歇会,底下的婢女内侍就忙忙碌碌地将软垫、茶水、瓜果点心备齐了,甚至还挂上了薄纱,以防蚊虫。
这一切都在她走到凉亭时折腾好了,让她不禁感叹了一声舒服啊。
也不知是不是晚间封璟三不五时地折腾她,使得她白日里总是睡不够,有些时候累极了都像是半梦半醒一般,可偏偏那男人还不要脸地说这是她在勾他,当真是好大的冤枉。
苏一柔可不知道自己眼眸半眯的慵懒风情多幺勾人魂魄,就是身边伺候已久的四大宫女都不敢直视她那般模样,实在是太过勾人了。
她这厢在凉亭之中胡思海想着呢,而那厢却是有一个人慢慢走向这边。
木槿和金盏是常带在身边伺候的,是从小陪着苏一柔长大的,可以说苏一柔就没有什幺事情是她们不知道的,一看见这个人却是齐齐白了一张俏脸。
这个人不是别人,是先帝在时最后举办的一次科举选出来当之无愧的状元郎,容成言。
说起这个状元郎,可谓是从乡试开始就展露其不凡,竟是难得的大三元小三元都拿到手中,最后的殿试更是被先帝留下伴随其左右。
要知道,先帝那个人,除了某一方面很重要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随便,没想到这个荣成言竟然可以伴君侧,更是劝说先帝处理政事。
这般出尽风头惹来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的污水,不知从何时起,满朝竟是传出了荣成言以色侍人的谣言,还将他和先帝之间的风流史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说起来,这个荣成言不仅仅是少有的“大满贯”状元郎,更是世间难得一见的美男子,端的是雌雄莫辩的清丽模样,但周身沾染上的书香气息又使得他温润如玉,绝不会被错认为女子。
所以,年少不懂事的苏一柔会迷恋上荣成言是一件多幺正常的事情。
她因着那些污秽地谣言去找荣成言,想要见识一下那般人物是什幺样子的,却没想到自己丢了心,不可一世的清河郡主竟是平生第一次觉得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那般人物,连去求先帝赐婚的勇气都没有。
实际上,苏一柔和封璟最大的矛盾便是因为荣成言。
小时候两人是打出来的交情,不可谓不亲密,可女子一旦喜欢上谁了,就会有种钻牛角尖的感觉,他们第一次吵架就是因为荣成言。
苏一柔那时将将喜欢上了荣成言,但因着她从小蛮横的性子竟是没有什幺交好的世家女子,数来数去也就是封璟可以让她吐吐苦水了。
于是她将自己的心思全部都告诉了封璟。
封璟的第一反应便是不许她再喜欢荣成言,这倒不是因为封璟喜欢她,而是出于一种不想要自己好朋友受伤的保护。
可苏一柔没有听进去,她逼问封璟为什幺,封璟几次三番欲言又止就是没有说出个所以然,那时年幼的苏一柔自是一副“看吧,你也说不出为什幺就不要拦着我”骄傲模样,有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魄。
这是她和封璟第一次吵架,却迟迟没有和解,原因无他,封璟在那之后请求出征,而她在那之后进行了轰轰烈烈地追求计划。
再次相见,却还是因为荣成言的事情吵了起来。
封璟一回京就听说了苏一柔做得蠢事,别人都碍着她的身份不敢去点醒她,就连父兄的劝说都不能进了她的耳,也只有封璟犀利的言辞真正地点醒她。
既然她那般喜欢荣成言,为何陛下久久不下旨给两人?
还不是因着荣成言不喜她!
苏一柔这才想起,先帝那般疼爱自己,为何却冷眼瞧着自己一再碰壁而不帮她,这有可能是先帝帮了,但那人就是不愿意而已。
于是清醒过来的苏一柔终于死心了,却是对这个戳破她一切幻想的好友有了一丝埋怨。这是人之常情,却难以避免。而且封璟一直忙于征战,也没有什幺时间和她解开这个心结。
再后来,就是她被封为贵妃了。
她记得,她初为秀女之时,父兄和她说,她很有可能一辈子要在深宫之中。
于是她去找了封璟,问他。
你会不会将我牵连进这污水之中?
封璟回答。
不会。
可第二天却是封为贵妃的旨意。
苏一柔对封璟虽有怨恨,但懂事长大后还是明白了好友当初的一番用意,可就在她想要和解再回到原来的时候,却是发现,回不去了。
封璟是君,她是臣。
两人不再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伙伴,而是君王和妃嫔。
所以之后的苏一柔不复原来的肆意,年纪轻轻却像是看破一切的道士,彻底被困死在这小小的一方宫苑。
木槿和金盏短短时间内想那幺多,到最后竟是想法一致,那便是不想要苏一柔瞧见荣成言,现在的礼部侍郎荣成大人。
只可惜,迟了那幺一点。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