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朱棣:炒股很简单嘛(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皇宫中,御花园。
  春节期间积攒下来了不少的奏折,虽然大多奏折都是太子帮着处理了,可还是有一部分奏折需要朱棣亲自定夺,所以这个春节虽然文物百官还能有休沐,可他这个却不得清闲,即使是过年期间都还在忙碌。
  寻常的奏折倒也不用他亲自定夺,主要是来自边关的奏折一天三封,不断传递回来,让他有些头疼,心中有些烦闷,索性来御花园散步了。
  瓦剌人可是不过春节的,加之今年的冬天格外严寒,就连关内都有不少地方糟了灾,地处更北边严寒之地的瓦剌等草原部落这个冬天自然更加难过了。
  大明虽然也有不少地方糟了灾,可好歹还有朝廷的存在,会对地方施以援手,救助灾民,国库这些年虽然有些周转困难,不过之前募捐了一大笔钱粮,除去了置办军械粮草,剩余的钱粮倒也能勉强维持住,不至于让朝廷束手无措。
  瓦剌那边可没有大明的条件,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本就不擅长耕种,是游牧民族,一旦遭了灾,家中没有余粮,就只能杀牛宰羊,可牛羊总有杀完的那一天,又不能全杀光了,总得留种,没了粮食之后,可不就只能南下劫掠了吗?
  瓦剌人可指望不上朝廷帮助他们,他们也没有成熟的机构能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再者游牧民族本就信奉弱肉强食,只有当草原上出现了一个能压住所有部落的雄主出现,草原才会统一,这也就导致了,在没有统一的时候,草原上是没有什么统一的行政机构的。
  也正是由于游牧民族大多信奉弱肉强食,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强者是不会去帮助弱者的,甚至比大明的贵族更为过分,更加赤裸裸,甚至是不加掩饰的,弱肉强食在瓦剌等地方的贵族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明的士绅也好,豪商也好,勋贵也好,好歹有朝廷在上面压着,不敢太过放肆,不然百姓要造反,到了这时候朝廷总不可能视而不见了,尤其是这还是在永乐朝,朱棣可是马上皇帝,铁血手腕那也是有的,至少现在大明的贵族是不敢太过压迫百姓的。
  加之大明的贵族多少要点脸皮,他们虽然也剥削,欺压百姓,可还讲究个巧取豪夺,不会那么直接,瓦剌等草原部落就不一样了,他们更加直接,丝毫不加掩饰,甚至他们的领导者也是这样干的。
  这种特性也就导致了草原部落中即使遭了灾,不但不会有人管,甚至底层的牧民还会被贵族压迫。
  当然,草原部落的贵族也不傻,也知道抢底层牧民的东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怎么办呢?
  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内部的矛盾转化为外部的矛盾,带着人南下抢粮食,这就是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别管有没有用,至少解决了他们没粮食的问题,这就足够了。
  大明人和瓦剌人都是人,没什么区别,可以说,草原上的底层百姓其实比大明的百姓过的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差,他们也不是人人都想着南下劫掠,可没办法,没了粮食总不能看着家里人饿死,只能被贵族裹挟着南下劫掠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
  如果能让那些底层的牧民都有粮食吃,不用饿肚子,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那些贵族南下劫掠的。
  瓦剌的贵族也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的,那些底层牧民不跟着他们南下可不行,不跟着谁去当炮灰?
  这才是大明和草原上那些部落无法调节的矛盾,因为那些北方的蛮子种不出来粮食,一旦遭了灾,除了南下抢大明的粮食就只能等死了,一次灾吃光了牛羊,他们来年没了牛羊还是只有死路一条。
  因为他们种不出来粮食,他们居住的环境也不适合种粮食,这才是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要知道,大明这次赈灾还是靠募捐上来的钱粮才能赈灾的,国库没钱粮,不代表大明没钱粮。
  先前募捐上来的钱粮可不少,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那是被逼着捐了钱粮的,名义上他们都说是置换了地才交的钱粮,可到底是怎么回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士绅也好,武勋也好,都算得上是贵族了,这些贵族把地看的命还重,自然是舍不得置换家中的地,所捐助的钱粮都是往年积蓄下来的钱粮。
  国库没钱粮,可不代表这些人没钱粮,国库没钱粮是因为都花出去了,南征北战,下西洋,修新城,修撰永乐大典,那些贵族可没出一分银子,用的都是国库里的钱粮,都是民脂民膏。
  加之苏泽建言,以利诱之,民间不少豪商也纷纷捐款,想要以此获取些许特权,而民间一些富裕的百姓也是出了大力的。
  朱棣虽然也知道那些士绅,武勋,豪商有钱有粮,可万万没想到那些人家中的钱粮还真不少,稍微动脑子想想就知道了,虽然他们拿出了不少的钱粮,但家中绝对还有不少剩余,不然他们不会眼都不眨的就捐出来这么多钱粮。
  一个个口头上叫着厉害,忠君爱国,仁义道德,可实际上呢,都是守财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那是绝对不愿意付出的,甚至还比不上那些百姓。
  那些百姓尚且知道有余力要为朝廷出上一份力,自发捐助了钱粮,他们也知道瓦剌人如果真进了关,第一个遭殃的就是他们这些百姓,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愿意出一份力的。
  南边的大明人可能没多少感受,可北边,尤其是靠近关外的大明人感触是很深的,以前是燕王坐镇北平,庇护百姓,后来陛下更是迁都来了北平,为的就是御敌于外,天子守国门,不让北方那些蛮子进关烧杀劫掠。
  在燕王没来之前,北边可算不上太平,那些北方蛮子一但没了粮食就会南下烧杀劫掠,导致民不聊生,不少人失去了家人,经历过那些的老人还没完全死去,仇恨还未消失,骨子里血还未彻底冷下来。
  他们自然知道瓦剌人来了他们会遭殃,所以一听陛下要为北征募捐粮食,纷纷拿出家中多余的粮食支持朝廷。
  朱棣恨的就是那些饱读诗书,锦衣玉食,口口声声仁义道德之人居然还没那些被他们说是愚昧无知的百姓明事理。
  百姓尚且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那些人却不知道,又不要他们上战场杀敌,只是要他们出点钱粮罢了,居然没一个人表态的,若不是苏泽,恐怕现在都凑不齐北征伐的军费,何其可恨!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棣才有些迫切的想改变这种现状,朝廷不能每次都伸手问下面的官吏,士绅豪商要,还是得国库充盈才行。
  一开始其实朱棣没那么迫切,因为在他看来苏泽和朱瞻基的想法过于天真了,想要变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不看好,也不想冒险,因为一个不慎就会使得大明江山不稳,天下动荡。
  可经历了捐款一事,朱棣觉得应该变一变了,既然你们不自觉,那朕就逼着你们自觉好了,可他不能轻易表态,朱瞻基也不能,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不能轻易表态,容易导致事态变得严重起来。
  既然他们都不能轻易表态,那么就需要找一个代言人,需要找一把刀,刚好就有现成的刀,那就是苏泽。
  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苏泽干的挺好的,虽然一些手段算不上光彩,可只要能干成事,那就好手段,好办法。
  朱棣觉得苏泽这人怎么说呢,简直就是个全才,治理一方能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商业上也颇有手段,能化腐朽为神奇,学识上也有建树,年纪轻轻竟已经编写了许多书出来,虽然那些书他看不太懂就是了。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苏泽居然还懂军伍,这实在是意外之喜了。
  苏泽治理一方的本事自不用多说,清风县他虽然只去过一次,可也能看得出来那里的百姓生活的如何,居然比京城的百姓还要富足,实在是匪夷所思。
  西山原本是一片荒芜之地,可自从苏泽接手之后,前后几个月,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他亲眼看见的。
  学识其实算是苏泽的弱项了,因为目前来说,苏泽的学问并不被大众所认可,不是主流学问。
  虽然苏泽的是二甲进士,可朱棣觉得他这个二甲进士有些假,那字写的是狗爬似的,也不知道当初苏泽是不是科举舞弊了才能中二甲进士。
  但也有疑点,他翻过苏泽科举时的考卷,发现以前苏泽的字写的还是不差的,所以有些瑕疵,不过此事他倒是没多想,只当是这几年苏泽有些懈怠了,没有怎么动笔,所以字才会写的和狗爬一样。
  夏元吉倒是对苏泽的几个学算学的弟子赞不绝口,甚至想要留在户部,给个吏员的身份,但也只是吏员,不是官,差的还是有些远的。
  这一点就注定了目前苏泽在士林寸步难行,甚至还会受到排挤,被视为是离经叛道,不过他倒是不在乎苏泽是不是离经叛道。
  苏泽懂军伍中事他也是早就知道的,毕竟苏泽在清风县就开始暗中培养私军,私造火器了,懂军伍也不是太出人意料,只是没曾想苏泽还不是纸上谈兵,瞧着好像还真有几分像模像样的,这就有些稀奇了。
  纸上谈兵的读书人朱棣见了不少,可苏泽不像是那种纸上谈兵的读书人,甚至还能亲自动手改良火器,实在是意外之喜。
  苏泽商业上的才情更是无人能出其左右,各种各样新奇的花样层出不穷,明明是其貌不扬的东西都能被他把价格给炒上来,更是在短短时间内就赚了不少银子,是多少人穷其一生都赚不到的银子,仿佛他天生就是个做商人的料。
  如今连生意都做到宫中来了,那什么香水,面膜,如今在宫中很是畅销,甚至一些妃嫔还专门托太子妃捎话给苏泽让苏泽特制出一些特殊香味的香水。
  这些也就算了,关键是苏泽不但做妃嫔的生意,还做那些宫女的生意,卖的倒不是香水面膜,而是一种叫卫生棉的东西,说是让女子在月事来了的时候用,他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你苏泽一个大男人,为何偏要做女子的买卖,喜欢弄些妇人用的东西?
  你有那个时间,多去研究点别的利国利民的东西不好吗?
  要不是苏泽识趣,赚了银子还知道交税,就凭苏泽敢在宫里做生意,朱棣都能扒了他的皮,大概也只有苏泽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在宫里做买卖了。
  也正是这些日子收上来的商税让朱棣知道商税其中有多大的利益,以前朝廷倒是忽视了,夏元吉过年前给他汇报了一笔账,就是商税的帐,他从未想过仅靠商税就能收上来这么多银子。
  这还只是三十税一,就能收上来这么多银子,那要是按照苏泽说的法子重新商税,推行天下岂不是收的更多?
  花园中,朱棣背负双手,不紧不慢的踱步,一边走,一边想着事情,后面那些宦官宫女远远的跟在后头,不敢打搅陛下想事情,只是远远的候着。
  忽然,后方的宫女宦官散开了一条路,王贵妃缓缓走到了朱棣的身边躬身行礼,轻声道:“陛下。”
  朱棣回过神来,转身看向王贵妃笑了笑:“爱妃你怎么来了?”
  王贵妃虽已经年过三十了,但美貌不减,反而更添了一份贵妇人的端庄和独特韵味,她笑吟吟道:“臣妾这不是想陛下了吗,都好些天没见陛下了,陛下今日怎么有闲心来御花园散步了?”
  “心情烦闷,出来走走。”朱棣顺手牵着王贵妃的手,边走边说道。
  “陛下何事心情烦闷,可否有臣妾能分忧的地方?”王贵妃蹙眉道。
  朱棣摇了摇头没回答,而是看着王贵妃头上的头饰问道:“爱妃,你头上那支簪子哪去了?”
  朱棣对王贵妃倒也还算重视,竟然能发现王贵妃头上少了支簪子,那支簪子可是王贵妃当年进宫时带进来的,这些年一直爱不释手,就算他这些年赐下了不少的首饰,也不见王贵妃换下那支簪子,今日他才发现似乎好些天没见王贵妃戴那支簪子了。
  王贵妃伸手摸了摸头上的头饰,笑道:“前些年陛下为了筹措北征的粮草愁的睡不着觉,臣妾就想着替陛下分忧,所以就变卖了一些首饰,捐给了朝廷,也算是臣妾的一点心意了。”
  说着,王贵妃还生怕朱棣误会了什么,连忙补充道“陛下,您赐给臣妾的那些首饰臣可不敢变卖了,都好好的珍藏着呢,都是卖的自个的。”
  朱棣又是欣慰又是心疼,拍了拍王贵妃的手说道:“爱妃有心了,但也不需要变卖了首饰,那支簪子可是你最喜欢的。”
  “这样,朕现在就让人去买回来。”
  说完,朱棣也不管王贵妃答不答应,就招手喊来了王忠吩咐道:“你现在派人去把贵妃娘娘卖出去的首饰都买回来。”
  虽然很感动,但王贵妃还是懂事的说道:“陛下,不用买回来了,不过些首饰罢了,就不用再破费了,朝廷现在也难,若是被朝臣知道了,恐怕又要.......”
  不等她说完,朱棣就打断了,挑了挑眉道:“爱妃不用担心,朕用自己的银子给你买回来,不用国库的。
  王贵妃有些讶异道:“陛下您不是没银子了吗,怎么.........”
  察觉到说错了话,王贵妃连忙住嘴请罪道:“还请陛下恕罪,臣妾失言了。”
  王贵妃有些惶恐,虽然陛下的私房钱没多少是事实,但也不能直接说出来,不然有损陛下的脸面。
  朱棣倒是没想那么多,看着王贵妃诚惶诚恐的要跪下直接一把拉起了她,带着有些炫耀的语气说道:“爱妃还不知道吧,朕先前炒股赚了一大笔银子,仅仅几天就赚了十多万两,那可都是朕凭本事赚回来的。”
  王贵妃虽然不懂炒股是什么,但也十分配合的说道:“陛下好厉害,几天就赚了那么多银子。”
  王贵妃嘴巴微张,眼睛睁得大大的,倒是有些少女的娇憨了,一点都不像是三十多的妇人,只不过这其中的表演成分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甭管是不是表演,起码朱棣对王贵妃的反应很受用,说起来这还是他第一次和人说他在玩股票。
  这事不能让臣子知道,不然那些臣子要炸锅,也不能和儿子孙子说,还真就只能和王贵妃这样的枕边人炫耀炫耀了。
  反正他觉得炒股挺简单的,他只是随便玩玩就赚了十几万两银子,也不怎么难嘛,这种锦衣夜行可不是他想要的,他其实还是颇为得意的。
  主要是锦衣卫的奏报上写了,很多人炒股都赔了钱,而他第一次炒股就赚了不少钱,这让他有些自得。
  炒股那么简单,不就是买涨不买跌吗,怎么可能亏钱?


    小黄书akxhs1.com为你提供  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 最新章节阅读;小黄书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