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缆车站到山顶的这段路感觉已完全不同。
一方面是人的变化。这里开始,山路上已经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另一方面是景色的变化。满目所见已不再是密林和山涧,而是磐岩的山体,和脚下绵延翻涌的云海。
曾经攀爬过的群山早已变得渺小,只露出小小的山尖,在云海中若隐若现。
重云说:“怪不得古人会觉得庆云顶上住着仙人,这里真的好像仙境。”
行秋也一边跟着游客的队伍缓缓前行,一边找机会“咔嚓咔嚓”地拍着画片。
终于到了山顶。
山顶一边是一个木构的凉亭,凉亭前还有两幢祈福的经幡,在山风中猎猎飘摇。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第一个璃月人登上庆云顶时,凉亭和经幡就已经在这里了,没有人知道是谁建造了它们。
另一边则是旅游开发的产物了。为了突出此处的卖点,山顶立起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璃月最高峰”五个鲜红的大字,游客们正排着队和这块石碑合影。
“行秋!”
行秋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循声望去发现是万叶学长。
“万叶学长,你是徒步爬上来的还是坐的缆车?”
“我喜欢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所以是从山路爬上来的。不过……璃月语言还真是有趣,与其说是‘爬山’,不如说是‘走山’。”
“我们也是!可惜路上没遇到你。”
“如果目的地相同,反而不容易在旅途中相逢。倒是目的地相反的人,一定会在中途相遇。不过,我们在终点遇到了,这也不错啊。”
重云站在一旁听着,心想:“不愧是负责校报编辑部的学长啊,出口成章。”
万叶说:“我帮你和你的小伙伴拍张合照吧!就用你的留影机?”
“好啊,在哪里拍呢?”行秋说着朝四周看了下,发现那块石碑旁这会儿正好没有人。
虽然行秋觉得拍游客照有点傻里傻气,但是刚刚要排队才能合影的石碑,这会儿不用排队,可以随便拍,又让行秋觉得如果不把握这个时机就像亏了一样。
于是行秋说:“在这个石碑旁边?来都来了,总要打卡一下的。”
然后行秋和重云一左一右,站到了石碑的两侧。
“你们站这么远干嘛,行秋你也和你的小伙伴站到同一边吧。诶对,就是这样。
“重云对吧?你再往右边点,行秋你往左边点,诶!靠近些,笑一笑,好,三二一,茄子!好啦。”
“万叶学长,用帮你拍一张吗?”
“我上来的比较早,已经拍过了。行啦,不打扰你们俩了,玩得开心哦,记得看着时间,晚上集合别迟到。”
万叶把留影机交还给了行秋,转身去找他大二的同学们了。
行秋和重云看了下万叶帮忙拍的画片,画片里的两人,表情庄重又甜蜜,紧紧挨在一起,就像是……结婚照。
唯一不同的是,背景不是一块单调的红布,而是群山和云海。
怎么还拍出了“天地为媒、江山为聘”的感觉?
另一边的万叶,也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虽然他昨天才看到了“重云”这个名字,但这不是他和重云的第一次见面。
昨天在车上时,万叶只瞥了一眼没有看清楚,今天帮两人拍照时,万叶才回忆起,去年校报招新时,曾有一个新生帮自己的朋友咨询各种报名细节。
那位新生咨询得是如此的细心,以至于万叶以为他是在为自己咨询,只是不好意思,才虚构了“我有个朋友”。
那个新生就是重云啊。
“行秋啊,还挺有福气呢。”
……
有福气的行秋和重云在庆云顶的最高峰赏了云海,又拍了几张画片,也准备下山了。
重云看着路牌问:“我们是原路返回,还是换一条山路?”
行秋兴致正浓,果断说:“不走回头路!我们走这条山路吧,出口在太山府,离我们民宿也近。”
于是,两人便向着路牌指引的方向走去了。
这条山路上,比上山时的游人还要稀少;但下山毕竟轻松一些,两人有说有笑,直到看到一个大大的牌子:
“此处距离山脚约5公里,建议折返缆车站,乘坐缆车下山。”
重云估算下说:“5公里……也不远啊,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行秋,走一个多小时你可以接受吗?”
“没问题啊。”行秋自信地说,“都说了,不走回头路,什么折返,咱不听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