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来顺抱着孩子不说话,反正孩子在他家。
“我是改嫁给你,不是卖给你,我要跟我的孩子来往,也要平生认这边的亲人。”秦荆娘缓慢开口,她看向于来顺,继续说:“你要是觉得我改嫁跟了你就该跟前夫这边断了联系,我就不跟你回去了。”
“当初可不是这么说的。”于来顺垮了脸。
“当初怎么说的?我不记得你当初说过什么。”秦荆娘现在不惧他,“你娶我就是为了让我再给你生一个,也说会好好待平生,可没说要买我小儿子。”
海珠进屋拿了两锭金子出来,说:“我娘留下的聘银是八两,这是二十两,双倍还给你。”
于来顺看看秦荆娘,再看看金子,想到海珠跟沈家的关系,真要抢孩子的话,他完全不是对手。
“行。”他忍着气妥协,“随你们,但平生还是姓于,他既然是我儿子,就不会回你们家。”
“你好好待我娘,我们就当寻常亲戚处着。”海珠把两锭金子给秦荆娘,“你带走吧,家里现在不缺钱,这二十两你带回去,免得落你婆家人的埋怨。”
秦荆娘不要,“我哪能拿你的钱,我匆忙改嫁就是为了给你治病,现在你又翻倍还我,这算什么?你要是跟我算这么清楚,以后就别喊我喊娘了。”
海珠只好把两锭金子收回来,她跟于来顺说:“你哪天要是待我娘跟我小弟不好,我就把人接回来我自己养,现在这房子就是我买的,我有房有钱,养得起两个人。”
女儿给娘当起了娘家人,于来顺好笑,又不得不服软,权当多了个十来岁的丈母娘,他给出保证:“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待你娘跟平生。”
然后看向秦荆娘,“这下可以跟我走了吧?”
“我进屋收拾东西。”她过来住了半个月,里里外外的衣裳添了五身,棉袄棉裤占地方,鼓鼓囊囊装了一包袱。秦荆娘提着包袱去院子里把桌上的布也收拾了,跟海珠和冬珠说:“衣裳做好了我给你们送来。”
于来顺一手抱孩子,一手接过包袱往外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他只得改变态度,冲海珠姐弟三个说:“我家门朝哪边开你们也知道,想娘了就过去吃饭,我不常在家,你们过去了也自在。”
海珠应好,冬珠牵着风平不做声。
夫妻俩抱着小孩走远了,对门的婶子出来问:“这……荆娘怎么走了?”
“我大儿子出海没了,儿媳妇改嫁了,之前是想孩子了,回来住些日子。”齐阿奶已经坦然了。
“这样啊,也是,荆娘还年轻。”
“对,还年轻,该找个伴过日子。”齐阿奶赞同。
这么一折腾也晌午了,海珠进屋做饭,冬珠安静地帮她烧火,风平坐在院子里掉眼泪。
“哥哥――”潮平坐在地上,挤到风平怀里给他擦眼泪,“我不哭,你、你不哭。”
这是个从落地就没了娘的小可怜,有他对比着,风平又哭了几嗓子就不哭了。
“又没拦着不让你去找她,哭什么?”齐阿奶瞥他一眼,“想她了吃完饭就能过去。”
风平叹口气,擦干眼泪说:“奶,你不懂我的难过。”
齐阿奶:……
齐二叔被逗笑了,“进屋烧火去,你二姐烧火不如你,别把菜烧糊了。”
有了事做,饭后再睡一觉,醒来后再坐木板车去海边赶海,风平也就不伤心了。他愁的是他大姐二姐要回家,但不打算带他。
这趟搬家只有海珠、冬珠和齐老三回去,齐阿奶留在这儿照顾齐二叔,风平和潮平回去了不起作用也被留下了。
一夜过去,天色放明,海珠推着木板车带老龟去海里捕食,等它吃饱了她把它送去沈家,托沈遂帮忙照顾两天。
郑家的行李已经搬去码头了,海珠跟冬珠空着手过去,官船也靠岸了。
官船上还有二三十个巡逻的守卫,他们身上穿得黑红色的兵服在码头上格外显眼。
船上有两个见过海珠的兵卒,他们下船帮忙把行李都搬上去,停靠不足一盏茶的楼船又离了岸。
“这是谁啊?敢搭乘官船。”码头上的人议论纷纷。
回去的时候顺风,不足半天就到了回安码头,齐老三和郑海顺还有海珠都是在码头下船,取了寄存的渔船撑船回去。
等他们回村了,巡逻的官船已经走了,留话是两天后过来接。
只是走了一个月,再回村放眼望去只觉得陌生,海珠觉得她对这里已经没有归属感了。
“海顺回来了?我们还在琢磨你们啥时候回来。”河边洗桶的男人说,“你们跑出去一趟可亏了,村里没有匪寇过来。”
“这是好事。”郑海顺笑笑。
渔船靠岸,海珠站在家门口看着大门紧闭的石屋,又转身往海面瞅。
齐老三叹口气,他愁眉苦脸的往家走,他是真舍不得他从小长大的小渔村,这一搬走就是挪了根了。
“三叔,只捡用得上的拿,瓶瓶罐罐就别带了。”海珠交代,她没进屋,先去找村长说明情况。
接下来两天,她家不断有人上门,有族人想借住房子的,也有人想买这个带小院的石屋。海珠通通拒绝了,她还有点舍不得,觉得以后还可以回来住段日子。
至于不准备带走的东西,她让魏金花先来选,其他的再送人。
临走的那天早上,等船的时候珠女过来了。
“因为你在这个村住,六哥想着有熟人,把我送了过来。我刚落户,你又要搬走了。”她幽怨极了。
“这个也是没法料到的,就算没我,你也会在别的村。”海珠看向她,说:“我们村的人不错,你在这儿的日子不会多难过。”
珠女没接她的话,转而问:“你在永宁见过六哥吗?他问起过我吗?”
“见过,没问过。”不管珠女还有什么想法,海珠不打算在这种事中插手,她撇得干干净净的。
“你能不能帮我……”
“不能。”海珠果断地打断她的话,指着河道说:“搭船去码头,从回安码头坐商船去永宁码头,早上出门下午就到,想找人自己去找,不难的。”
河道上拐来一艘官船,海珠冲还在家墨迹的齐老三喊:“三叔,船来了。”
岸边堆了好些东西,被褥和箱笼最占地方,船靠岸了,村里的婶婶嫂嫂帮忙抬着东西搬上船。
船上的守卫下来抬着渔船上去,一大一小两艘船放在船板上也没占多少地方。
“海珠,还回来的吧?”有人问。
“回来的,这里也是我的家。”海珠趴在船舷上朝河边的人挥手,一转头看见齐老三瘫坐在船板上掉眼泪。
“想回来还是可以回来的,搭乘商船来回很方便的。”她有些尴尬,怎么有一种罪大恶极的感觉。
离村越来越远,齐老三站起来往回看,伤心得又是抹眼泪又是擤鼻涕,不一样的,再回来就是做客了。
海上风大浪大,海珠吹得有点冷了,她上楼翻出小棉袄穿身上,帽子也戴上,包裹严实了坐在船板上欣赏湛蓝的大海。
冬珠也学着她的样子,一会儿看海一会儿看天。
展翅翱翔的海鸟飞累了落在船舷上,鲜红的鸟喙埋在翅膀下清理羽毛。
退潮了,水下的沙滩暴露在阳光下,跟不上潮水的螃蟹和海螺火速往沙底钻,搁浅的海鱼无力地摆尾,挂在礁石上的海草滴滴答答淌水。
赶海的人过来了,哄抢着先捡搁浅的鱼,又分散开来用铁铲挖开沙滩上的小鼓包,海螺和海蚌争先恐后的把螺肉和蚌肉缩回壳里。
随着日头的偏移,沙滩上的人逐渐减少,挖得坑坑洼洼的沙滩在涨潮的一瞬间又夷为平地,埋在沙里逃过一截的蛤蜊趁机逃往海里。
潮水又为海边的渔民带来新的一波海物。
抵达永宁码头时,正值潮位最高的时候,海水拍打着礁石溅起三尺浪,停靠的渔船在潮水里晃荡不已。
船上的守卫帮忙把行李都搬下去,然后问海珠打算把渔船放哪儿。
“劳烦你们帮我抬放到海里,船锚砸紧点。”镇上的渔民多半是把渔船停放在码头,有守卫看着不会有人偷,海珠也只得把船放这边。
齐老三也要去帮忙,海珠拦下他,说:“你回去把木板车拉过来,我跟冬珠在这儿看着行李。”
“船上要做上记号,别跟旁人的混一起了。”齐老三交代。
“放心,交给我。”海珠看到毛小二了,她去问:“毛二哥,船停放在码头有没有什么规矩?”
“按月交钱,船上用红漆写上你的名字,取船的时候出示户籍。”毛小二冲打瞌睡的人吆喝一声,“杜兄,有人存船。”
一艘船一个月一百文,海珠身上正好有银子,她直接交了一年的船费。
船落户了,只差人落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