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礼物
何瑄和赵续午后被朱塬打发去皇城,不到一个时辰就再次返回,没有带来礼官,而是老朱的一份诏令抄本和一连串消息。
诏令是关于老朱取消明日天寿典仪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每遇生辰,念父母劬劳之恩,欲养不待,惟痛心而已。今大军征战在外,中原百废待兴,且朕当壮年,不欲以己私而废国事,故今次生辰不受朝贺,百官朝会如旧。钦此。”
还是预料之中。
拜表是不用写了,也不用明天早起赶往宫中给老朱行礼,算上通常还会有的赐宴,类似活动,往往就是一折腾一天。不过,老朱下令说不用理会自己生日,作为二十三世孙,如果真得就不理不睬,那叫低情商。
明天肯定还是要进宫的。
而且,提前一些日子,朱塬已经悄悄准备好了礼物。
除了生辰这件事,还有各种消息。
与朱塬有关的,今天早朝,皇帝陛下当众下令,诛杀六位中书或地方御史按察,罪名是无端构陷污毁朝廷重臣。然后,吩咐礼部商讨筹备朱塬的认祖与过继仪式。
这还没完,又当众擢授朱塬为从一品的中书省平章政事。
因为老朱昨日在龙湾码头的表态,百官已经有所心理准备,但,这一连串……还是有些蒙。
针对第一件,御史中丞章溢当众反驳,认为皇帝陛下不该因言罪人。
被斥退。
章溢坚持顶回,还在朝会后长跪奉天门外,要求皇帝陛下收回成命。
最后,是皇后马氏出面,再加上群臣也是劝谏,认为皇帝在邻近自己生辰之期杀人不吉,终于让老朱退了一步,六位或中书或地方的御史按察,全部发配琼州,遇赦不赦。
这么闹了一场,另外两件事,朱塬的认祖和过继,还有中书平章的认命,反而没有多少异议。
或许,这一方面是皇帝家事,另一方面,朱塬的能力和功绩,满朝文武也众所周知。
这些之外,还有一个。
朝廷正式确定今年科举时间是九月廿八,同时,老朱任命新晋还未上任的中书平章朱塬、翰林学士陶安和礼部尚书钱用壬共同担任主考。
这倒是朱塬之前就知道的事情。
当初感受到老朱想让自己一个人担下主考职责,朱塬就压力山大,回程路上和老朱一番分说,连制衡的道理都坦白了,为了避免尾大不掉,国家取士,可不能全出一门。
老朱接受了这份建议。
不过,本来是三个正三品并驾齐驱,因为朱塬这忽然又升了从一品的中书平章,显而易见,这次,基本还是以他为主。
朱塬提过,可以让李善长来领衔主持。
老李对老朱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朱塬并不赞成老朱闲置李善长,一方面也是留一个好名声,避免被说卸磨杀驴,另一方面,还是昨日下船前的那个道理,既然不适合彻底闲置,那么,人尽其用,才能避免各种幺蛾子。
老朱没同意。
朱塬也能够理解,或许,自家祖宗觉得,朝廷的淮西系已经够多,不能让李善长再借科举发展一批徒子徒孙。
想明白这些,朱塬也就不再多提。
除了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赵续两个还打听到了一件事,同样是今天的朝会上,左相李善长亲自上书,提议遵照古制,设置六部。
开国一年不到,大明很多部门一直都不完善。
就说传统的朝廷六部,西吴朝廷之前就只有吏部、礼部和户部三个部门,加上同样正三品级别的将作司、司农司和大理司,一起执掌六部权柄。
这其实是很不规范的。
就说以‘司’为称呼的衙门,传统上,往往都是正五品级别,归属六部。早先为了显示对相关领域的重视,老朱都设置为正三品,包括朱塬提出的‘营海司’。
如果没有朱塬的出现,想来老朱会很乐意进行一次规范化。
这一次,老朱给出的答复是,再议。
话说回来,这件事还是与朱塬有所关联。
当时百官大概能够想像,皇帝陛下的再议,不会是和他们‘议’,而是某个少年宠臣。
再联想一下,李善长提出设置六部,或许也有着将游离在外的营海司纳入中书权柄的意图,可惜,偷鸡不成蚀把米,六部还不见影子,却给自己招来了一位从一品副手。
不算朱塬,之前朝廷已经有四位中书平章,分别为常遇春、胡廷瑞、廖永忠和李伯昇。不过,大家都知道,这四人基本都是不行具体实务的兼职,类似诸多将领身上的各种行省平章,更倾向散官荣衔。
这一次,朱塬的这个从一品,肯定是有实权的。
就是不知道当时李善长是在老朱提及自己之前还是之后上书的。反正,以左相的小显眼,不管前后,都难免窝心。
再接着,赵续两个又提起,今天上午的献俘仪式很热闹。
大都一窝端,能不热闹嘛。
而且,还说在礼部看到了传国玉玺的印记。
朱塬前两天就见过。
大名鼎鼎的传国玉玺,另一时空,传闻在元顺帝北逃后,遗失在了草原,再没找到,因此成为老朱的人生三大遗憾之一,这一次,却是被至正帝捧着送到了大明官军手中,并一路快马传送至当时的汴梁大营。
朱塬之前在老朱的楼船上还把玩了一番,就觉得,很有历史意义。
这是华夏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标志。
话说回来,老朱的三大遗憾,元太子不归顺,传国玉玺遗失,王保保未收服。这一次,转眼就只剩下一个。而且,没有了元室正统,草原一盘散沙之下,朱塬觉得,王保保今后也很难再掀起太大风浪。
反正,不急。
转眼是第二天,九月十八。
朱塬稍微起早一些,八点多,吃过饭,还没来得及去往皇宫,倒是迎来了传旨的陶安。
认祖归宗的事情稍后,这次是关于朱塬的从一品中书平章。
接了圣旨、印信、官服等物事,顺便还有老朱让陶安带来的一大堆文书,比如其中一份这次到来金陵并录档的考生名册,总计一万三千余人,名单足足有一尺厚。
两人又讨论了一些这两日的朝会议题,皇帝陛下吩咐的,比昨日何瑄他们两个带回的更加全面。
首先一个是针对蜀中的明夏政权。
今天朝会,老朱召见了明夏使臣,表示巴蜀自秦汉就是华夏旧土,要求对方返回四川,转告夏主明昇,顺应天命,主动归顺大明,如此可保一族富贵。
老朱还许诺,若明夏主动归顺,避免双方一场刀兵,将封明昇为蜀国公。比至正帝的归命侯和陈友谅之子陈理的归德侯还高一级,可谓诚意满满。
甜枣旁边就是大棒。
当着明夏使臣的面,老朱下令当下人在陕西的征虏副将军常遇春整顿军备,开辟道路,以待南下入蜀,同时命令此时都在广西的征南将军廖永忠和湖广等处行省平章杨璟班师北上,驻扎武昌。
最后给明夏三月之期。
若三月之后,明夏拒绝主动归附,大明将再多一个征西将军。
朱塬也提前知道这件事。
还是祖孙两个回程时商议的方案,凭借的是提前知道结果,曾经历史上,当大军兵临城下,明夏也是主动投降了的。
而且,明氏一族,结果还是很好的,归顺后被老朱迁徙去耽罗,从此在朝鲜半岛上开枝散叶,几百年后,还成为半岛上人口数万的一个大姓。
这一次,虽然给出三月期限,但,朱塬和老朱之前商议的态度都是,高强度征战了一年时间,各路大军都要歇一歇,就算三月时间到了,明夏没有归附,真正发兵,也要等到明年。
再者,提起陕西的常遇春,只是一种战略威吓。
杀神啊,怕不怕?
实际的征西将军人选是廖永忠,明年发兵,也只会动用廖永中和杨璟那两路人马,外加金陵这边的一部分兵力补充。如果真出现与曾经不一样的变故,常遇春也不会从陕西南下。
朱塬的建议,等陕西再稳定些,年底的时候,最好把常遇春召回。
明年……
就歇一年罢。
祖孙两个对此态度也很一致,常十万不能死。
蜀中之事外,再一个,老朱下令设立同样秩正三品的营田司,并传旨召回当下人在河南的大都督府都督同知康茂才,任命其为营田使。
朱塬也提前知道。
计划大规模屯田的事情,本就是朱塬向老朱提议,还有康茂才,也是朱塬提起。
朱塬的营海使,就是受到曾经担任过营田使的康茂才启发。
再就是,康茂才身体一直不好,记忆中,这位大将也是这两年因病去世。
提前召回,再一次武转文,也是朱塬希望对方命运能够改变。
老朱对此也是同意。
同知都督是从一品,老朱不打算像吴良那样,完全拿掉康茂才的军职,只是让对方向下兼任正三品的营田使。和朱塬这个从一品中书平章向下兼任正三品的营海使一样。
其他不说,这个职位给康茂才,也非常合适。
因为,接下来的屯田,初期计划主要还是军屯,让一部分战力不高或者各地投降的士卒彻底转去屯田,好处在于,实行军事化管理,效率会更高。
再然后,今天朝会,老朱还下令将作司派人勘察各地金银铜矿,准备铸币,这件事,老朱再次当廷吩咐由朱塬负责,并让单安仁来找某个少年平章商议具体细节。
林林总总的各种事情谈完,已经是中午。
留了陶安吃过午饭,朱塬没有午睡,带着提前准备好的礼物就赶往皇城。
从北门进宫,通报之后,朱塬乘坐老朱特批的肩舆来到位于内宫东南的奉先殿,这是老朱特意修建位于内宫的家庙,类似于皇城东南的太庙,目的是便于时时上香祭奠。
迎接朱塬的一位内侍说起,皇帝陛下早朝后祭了太庙,午饭后又来到奉先殿的家庙,说是要独处静思。
自己这……会不会来的不是时候?
不过,也没办法,来都来了。
肩舆在奉先殿外门前就停下,朱塬独自进门,穿过殿前广场,踏上阶梯,感觉有些喘的时候,终于来到门前。
让自己缓了缓,等门口内侍通报后,终于进门。
肃穆的大殿内,空气里飘荡着香火味,老朱很没形象地盘腿坐在侧边一张蒲团上,本来似乎在望着堂上诸多牌位发呆,等朱塬走到一旁,才示意正中一个蒲团:“都说让你歇息几日……既然来了,给祖宗每上个香罢。”
朱塬点头,把随身带来的一本册子放在地上,走过去,取了三炷香点燃,插在香炉里,又规规矩矩地磕了四个头,这才重新来到老朱身边,小声道:“祖上,塬儿当初祭祖就是如此,也不知礼对不对,昨天还想找个礼官学一学,没来得及。”
老朱亲手帮朱塬拉了一个蒲团过来,示意他也坐下,轻声道:“心意到了就成,咱布衣出身,也没恁多规矩。”
朱塬点头,在一旁坐下,拿过之前放在地上的册子:“祖上生辰,提前准备的一份礼物。”
老朱瞄了眼:“都说了,不要拜贺。”
“不一样,”朱塬递给老朱:“这不是那些个官样拜表,而且,是晚辈给长辈的。”
老朱这才接过,翻开册子。
朱塬轻声解释:“这是塬儿前些日子就开始绘制的一些蒸汽机、内燃机相关图稿,还有几百年后的火车、汽车、飞机等等,照着这些个去做,就能一步步实现工业化。”
老朱看到第一页的简易蒸汽机模型,没急着翻,仔细琢磨着,说道:“你不说了么,这非一日之功,咱不急。”
朱塬顿了下,实话实说道:“塬儿这身子实在不好,怕有个突然……”
刚说到这里,已经被老朱打断:“没地说甚么浑话。”
朱塬见老朱恼怒模样,知道他是真心关切自己,笑了下,却是继续:“……反正,这些给了祖上,将来,哪怕……照着样子做,也不会错了。”
“莫要再说这个,”老朱又打断,动作轻缓地把面前画满了炭笔图样的册子翻了一页,转而道:“这次从大都带回了许多宫人,你稍后再去挑二十个内侍带回罢,还有那些个宫女,本是有数千的,从你这里启发,俺吩咐不识字的全放遣了,剩余都是识字的,打算赏给功臣,你喜好这个,也去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