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会与上次相比大不相同,人数上比上次少了不少,也增添了一些新人,逝者能有多凄凉,新进者就能有多得意。
会议上,气氛热烈,经过大伙一致推荐,紫金梁王自用德高望重,理应推选为盟主,协调调动下面各路,总人数达到二十余万的义军,让大伙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一同对抗官兵的围剿。
王自用客气的推辞了两次,在大会上的义军统领们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的直接跪在地上哭泣;有的说王自用不做盟主,自己就不活了;更绝的是有人要求要是王自用不做盟主,那么大家伙应该学当初的宋太祖赵匡胤,直接黄袍加身的,种种乱象,让本来还算严肃的会议厅内,顿时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见自己实在“推辞”不过,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能挽救几个寻死觅活的首领,王自用也只能“勉为其难”的当上了这义军统帅,同时与众人约法三章,
第一,既然推举自己做盟主,那么今后一切行动听自己命令。
第二,从今以后,各部都应该严格约束自己部下,不得随意杀害无辜百姓。
第三,有违前两条的,人人得而诛之。
三条约定达成,王自用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那个想着这权力的盟主之位,不过效果么,起码对刚刚被杀怕的小股势力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自用这第一把火就烧到了眼下迫在眉睫的去向问题。只见王自用在上坐之后,理了理头绪便道:“承蒙各位兄弟们抬举,我来坐这盟主之位,既然我在这个位子上一天,就要做一天事。
眼下我已经收到消息,大明的那个朱皇帝,发內帑二十万两白银,催促着陕西的洪承畴跟曹文诏,从陕西绥德经永宁州进入汾州,另一路,则是卢象升从真定府出发,经过井陉关直插太原而来,誓要将我们剿灭在太原城下。而且现在应该已经出发了。”
“盟主,消息准确么?”高迎祥沉声道。
其实一开始就传说官兵要来围剿,搞的沸沸扬扬的,结果一直没了动静,弄得大家伙都挺被动,这次又有消息,不知道真假。
“这次应该是真的,”王自用道,“这次的消息是花了三万两白银,从范家那里买过来的,想来范家不能砸了自己名头,要不然以后生意就做不成了。”
“大概还有多久官兵能到?”罗汝才插嘴。
“范家说大概还有半个月时间,只是”王自用扫了一眼众人,“只是料敌从宽,咱们不可能真正在这等半个月。”
“所言极是。”
“你们说说,咱们先打哪一路为好?”王自用问道。
听到王自用问话,众人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先打洪承畴跟曹文诏为好,因为他们二人最强,打掉他们,就能一下子打掉官兵嚣张气焰,然而更多的人则是主张先打从东边而来的卢象升为好,因为卢象升此人名不见经传,先打掉他也可以极大振奋天下义军士气。
另一个不方便说的原因就是,洪承畴跟曹文诏实在是太强了,大伙都是被他俩打到山西来的,看见他俩心里就发憷。
双方各执一词,有来有往。这时高迎祥站出来道:“诸位,你们可能忘记了,在不远的太原城内,可是驻扎这宣大总督张宗衡的宣大边兵,也有十余万人,不管我们先进攻洪承畴与曹文诏,亦或者是卢象升,万一我们陷入僵持阶段,这时候,太原城内的宣大十余万边兵出动,到那时两面夹击”
众人听到高迎祥的一番话,不禁倒吸了口凉气,是啊,光顾着应对山西以外的官兵了,却忘记了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十余万宣大官兵,这些官兵这么多人,却一直缩在太原不主动进攻,必是准备等外省的官兵到来,给义军们来一个包饺子。
经过高迎祥的提醒,王自用也反应过来,刚开始自己还跟太原城内的官兵打的有来有回,后来听说外省的官兵快要到了,官兵们反而缩在城内,不肯出来了,刚开始他还以为官兵怕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在这等着呢。
“那我们就先打掉太原的宣大兵,然后再来转头应对外省而来的客兵”王自用最终一锤定音。
-------------------------------------
与此同时,远在北方的大明的心脏京师,一场激烈的碰撞也就此拉开。
这日清晨,在三通鼓过后,百官排队,等着钟鸣开门之后走进紫禁城,文武官员分为左右两列。待皇帝进入安坐之后,由鸿胪寺"唱"入班。此时文武官员左右两班齐进,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之后行礼。等一系列流程走完之后,已经是半个时辰之后了。
“诸卿,有什么事,尽可奏来。”年轻的崇祯皇帝强忍住打呵欠的欲望,看向下面的大臣问道。他昨天晚上又熬夜批改奏折,以致连宵达旦。
崇祯皇帝算是明代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的少有的勤政之君,他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种种举措放在其他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可以算作是明君了。
然而正是在他这位明君的带领下,大明的国运不仅没有丝毫扭转的迹象,反而每况愈下,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流寇的规模一日大过一日,官兵们疲于奔命,却收获甚微。尤其是关外女真坐大,接二连三的大败明军,几呈难以控制之势。
由于长时间的宵旰焦劳焦心劳思,才二十岁出头的崇祯帝,头上甚至已经开始出现白发,只能让侍奉的太监偷偷将其拔下。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最令崇祯帝无法理解的是,自己都已经按照圣贤书上所写做到了极致,但这大明就是一日不如一日,这到底是为什么?
“陛下,还请保重龙体啊。”听到崇祯嗓音变得沙哑,下面的群臣都是鼻子一酸,今上真乃万世明君,可这局势怎么就不见好转呢?
崇祯摆摆手,笑道:“无妨,咱们还是议事吧。周爱卿,调去山西剿匪的兵力出发了么?”
下手,位列群臣之首的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周延儒出列,躬身对崇祯道:“陛下,已经出发了,想必不日就有捷报传来。”
“嗯,希望如此吧!”崇祯对着内部剿匪的捷报已经提不起兴趣了,主要是因为打流寇的捷报太多了,到处都说诛杀贼首某某,歼敌近万,一会又是剿灭了哪个王什么的。刚开始崇祯听到这些的时候,异常兴奋,只觉得在自己指挥下,流寇旦夕可灭。
然而,这都多少年过去了,捷报到是一封接着一封,但流寇不仅没有变少,反而愈演愈烈,这还能提得起什么兴趣?
就在此时,一人从群臣队列中走出,大声道:“陛下,吏科给事中范淑泰有本启奏。”
听到有人要奏事,崇祯精神一振,端正了一下身子,不过转念一想,范淑泰不是去山西了么?怎么会有奏章传来,道“范卿回来了?”
那人回答道:“还没有,只是范大人说有要事要启奏陛下,于是派人连夜将奏疏送了过来,托臣转交陛下。”
严格来说这样并不符合规矩,崇祯微微皱眉,却并没有深究,道:“嗯,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