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明安的另一面(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陆九万在院中坐下来,跟先帝妃嫔们聊了一会儿,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与传闻截然不同的萧敏。

“明安这个人吧,跟我们不太熟。我跟她都是京中人,两家离得不远,上的还是同一处学堂,就这样一年加起来都说不到二十句话。她小时候呀,姿容一般,女孩子脸还没长开嘛,穿着又老气,性情多少有点自卑孤僻。”一个法号明静的妃嫔苦思冥想,“后来她家里有了弟妹,个个聪明伶俐、玉雪可爱,明安那性子就更,更……”

陆九万试探着接话:“阴郁?”

“对对对!”明静瞧着比萧太妃大了几岁,相当健谈,“反正就整天不理人,埋头苦学,那头发都哗哗地掉,头顶有块都秃啦!我当时看不下去,好心给她带了瓶桂花油,让她抹头发,姑娘家家的,好歹养养。她没接,还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那就是指责我奢靡喽!我寻思着家里有钱你都不让我花,那大家全不买,做桂花油的还不得饿死啊!”

陆九万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并亲手给她斟了杯茶。

明静说得口干舌燥,端起一口干了,接着道:“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不敢跟她说话了。我就一俗人,吃喝玩乐,养花种草,不正经事干了一堆,就是读不进去书。”

“不正经事?”陆九万虚心请教,“莫非您……”

“死样儿,你想哪去啦!”明静嗔怪一声,笑道,“在明安认知里,除了读书,其余全是不正经的事儿。就是那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总之,我们结伴去酒楼吃酒不对,相约去踏青赏花不对,若有人操持家里的生意,哎呦,那可真是脏了明安的眼!”

鬓发斑白的老尼重重咳嗽了声,严厉地瞪了她一眼。

定慈师太轻声介绍:“那是先帝的何贵妃,法号明思。”

怪不得这位能压服一众先帝妃嫔。

接下来明静有所收敛,省去大段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细节,直奔要点:“直到明安十四五岁的时候吧,她突然在诗会上公开称诗词歌赋乃奇技淫巧,指责与会书生终日宴饮,不关心时政。当时一些书生让她驳斥得面红耳赤,落荒而逃,由此一举成名。事后,明安的时文流了出来,得到大儒的认可,就,跟我们再不是一类人了。”

陆九万皱了皱眉,奇怪地问:“萧太妃,不是自小显出的才分么?”

明静欲言又止,俄而洒然一笑:“你就当我嫉妒吧,这话吧,其实不太好说。在此之前,先生们对明安文章的评价是匠气太重。不过我早她几年入宫,没再关注,兴许她后来开窍了呢?”

有位进宫早的妃嫔蓦地叫道:“啊,这事儿我有印象。在此之前,京师的才女多以琴棋书画闻名。擅长时文的,早早便被各家下了聘,说白了,就是给家里的学子找个伴读。再或者,有那志气高,家风开明的,想法子去参加科举也是有的。明安吧,这还真是运道。”

陆九万皱了皱眉,隐隐觉得不太对劲,她揪住一个关键人物:“当初第一位认可萧太妃时文的大儒,是哪位?”

“这……”

诸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明静沉吟着道:“记不清了,似乎是江南来的?嗨,不是有句话,大燕风尚看江南,江南风尚看京师。反正江南大儒说好,大家就觉得好了。我学得稀松平常,真看不出好坏。”

陆九万眨眨眼,咂摸出了一点儿别样的意味来。

她环视了下周围,突然问定慈师太:“孙得旺还在么?”

定慈愣了下,迟疑:“孙得旺昨日也在随行名单里。明安失踪,事发突然,随行人员都跟着去寻人了。不知道全回来了么。”

不用说,孙得旺也借机溜了。

陆九万此时有点后悔,那日察觉出问题后,该把人拘回去的。搞什么放长线钓大鱼,如今鱼饵没了,线直接断了。

看看诸位跟萧太妃不熟的妃嫔再说不出其他,陆九万收拾收拾东西去了萧太妃的住处。

这是间雪洞似的房间,寒且素,堆放最多的是书,各式各样的书。

陆九万皱皱眉,退出来看了眼其他人的房间。定慈师太管得松,并没有严格按照出家人的要求管理先帝妃嫔,更多的是带着她们陶冶情操,是以像明静等有个人爱好的,多会在房中摆张琴,插枝花,偷偷摸摸藏些点缀面部的东西。

可是萧太妃的房间,除了最简单的家具,就只有书!

陆九万想到了她那双近乎干瘦的手,谁能想到,那是一位太妃的手!

之前她还纳闷一个人不合群能不合群到哪里去,她现在可算是了解了。

萧敏有点苦行僧的味道,一切与红尘有关的东西,都不在她考虑范围内。

庭院里的人群散了,鬓发斑白的明思走了进来,环顾着房间叹息:“以前这里的书更多。明安这几日就在撕书烧书,有的书,甚至是她时常翻阅的。”

陆九万心中“咯噔”一跳,她回望那些书籍,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一个爱书之人,究竟会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成堆成堆地烧书?

她抚摸着那些边角卷起的线装书,轻声问:“上次来的时候,明安居士在抄一本韵书,也烧了么?”

明思诧异地挑了挑眉,微微颔首:“是,已经没有了。”

“那本韵书您知道是什么吗?”

明思肯定地道:“是宋代的《集韵》。”

“《集韵》?”陆九万微怔,“她在研究宋代音韵?”

钟岳研究了大半辈子训诂,耳濡目染之下,陆九万多少知道些常识。比方说如今的官话与唐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说句不好听的,把大燕状元郎丢唐宋,他可能会变成白字先生。因为字是那个字,读音早已不同。

最直观的就是很多唐诗宋词,在现在看来是合不上韵的。

譬如《乌衣巷》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斜”和“家”,这个韵脚很怪,这是因为唐时“斜”读作“狭”。

而《集韵》,整理的就是成书时宋朝的语音。

问题来了,同属于长兴教重要人物的萧太妃和陶盛凌,同时研究韵书,还可能都是宋朝的语音,这合理么?

    小黄书akxhs1.com为你提供  不窃 最新章节阅读;小黄书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