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三老制和孝悌制(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当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赵括如此开口问道,成蟜思索了片刻,回答道:“丰衣足食。”

赵括有些惊讶,他看着面前的成蟜,点着头说道:“你说的对...在长期的战乱下,饿死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他们吃饱饭,有抵御寒冷的衣服...至于你说要劝说政,我觉得你还是要再等等,等到天下统一,没有战争,这个时候才是可以施行宽松的治理氛围....”

“战争一天没有结束,这个伤口就一天不能触碰,你觉得秦国内部的竞争是小事,其实这种竞争所涉及的东西很多,从根本的军功制度到官吏的提拔,不能轻易的做出改变...”,赵括认真的说着,比起从前年轻冲动的自己,赵括这些年里也是成长了很多,做起事情来,所要考虑的也就更多了。

成蟜笑了笑,他说道:“我知道,我也只是想要让兄长知道地方上的情况...”

成蟜回来,对赵括一家人而言,是天大的好事,成蟜在赵括这里长大,也早已成为了这个家的一员,艺和赵括都将他当作亲生儿子那样看待,艺还常常念叨。对于成蟜而言,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磨砺后,再次回到熟悉的家里,他终于能卸下一身的疲惫,身心轻松..成蟜抱着赵修,任由赵修揪着自己的胡须,忍不住的大笑着。

“康,修跟你年幼时简直一模一样,这脸...这眉毛,但凡他性格跟你有半成相似,你就有的受了!”,成蟜笑着说道,赵康宠溺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有些傲然的说道:“你放心吧,我巴不得他随我呢!我反正不会打骂,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赵括冷笑着,看着一旁的艺,“你给我找个笔来,我要把这些记下来...”

成蟜这一回来,瞬间就多了一个犹女,一个犹子,而艺开始询问他是否有心里人,催促他早些成家...一家人终于团聚,几乎所有人都到场了。兄弟几个聚在一起,就连启也过来了,启这些年里一直都在担任典客,就是负责外交和民族事务,也就是境内的胡人问题,哦,对,境内的不能算是胡人,是负责秦国内部的少民事务。

上次出征塞外,就有不少的边塞秦人立下大功,而对他们的赏赐与其他地区不太一样,他们不需要耕地,他们需要牲畜等,正好这次的战争斩获了不少的牛羊马匹,足以用来赏赐他们的功劳,启做的还很不错,巴蜀,北地等地的秦人对启还是非常尊敬的,认为他是一个公正的人。

又是一个瓜果飘香,粮食丰收的收获季节。

众人吃着瓜果,艺,善,茗,韵几个人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而嬴政他们则是在聊着些家国大事...赵括坐在上位,吃下了一颗很是香甜的桃,又拿起了一颗枣,赵括沉默了片刻,若是母亲还在,她该多开心啊。

在两次战役结束之后,秦国再次进入一段时间的修养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郑国所修建的六辅渠正式完工,郑国将原来的计划扩展,用新渠将郑国渠所不能覆盖的南部地区全部灌溉...郑国看起来还是有些蠢蠢欲动,在他看来,关中地区其实还可以再挖掘两条水渠,只是秦王没有答应他。

国内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能解决,目前肯定是不能急着再发动徭役来修建水渠的,如此,秦国就拥有了三条渠道,只是范围仅限在巴蜀和关中地区,可也算是解决了大部分的粮食问题...秦国目前的情况,是还在不断发展的上升阶段,并没有遇到土地问题,没有遇到垄断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国家。

可主要的矛盾来自于六国,秦国这些年都是在慢慢的扩张领土,一步一步的蚕食,加上地方的百姓尚且没有太大的国家认同感,使得秦国在这过程里没有遇到太大困难,可是在赵括主张尽快统一之后,秦国瞬间灭亡了三晋,吃的有点多了,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官吏短缺,市场崩溃,盗贼四起,可这些对秦国而言,也绝对不是大事,官吏短缺可以通过各地的学室来慢慢的培养,秦国目前在三晋地区设立学室,并且开始推广律法,要求地方百姓们学习法律,只要能学会法律,就能参与考核,通过后成为秦国的官吏..而官吏只要到位,货币市场,盗贼游侠,都是可以解决的。

秦国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秦王并不担心,可他还是下定决心要更好的消化这些地区。

秦王派往各地的太守,基本都可以算的上是能臣了,秦王又让李斯来亲自负责指导这些太守们来更好的完成工作。最先就是登记户口,衡量土地,各地的官吏们开始了人口普查,土地测量,这些事情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随后才是重新分发土地,督促百姓们劳作,开垦之类的工作。

这一年,秦王赏赐了南郡太守辛梧,并且要求各地的官吏们行仁义之风,善待治下百姓,推广道德教化...秦国的群臣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仁义道德,这是很好的东西,可是秦国官吏的眼里大多数时候都是冷冰冰的律法,道德教化之类都是儒家挂在嘴边的,他们向来不以为然。

面对秦王的命令,他们还是无奈的执行。

辛梧的上书被分发到各地的官吏手里,这上书就是告诉官吏们该如何“仁义治政”的,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如何在民间推广道德,优先收取有道德的人进入学室,给那些敬业的人,乡野里有名望的人,对孝顺父母的人,给与物质上的奖赏。

其实赵括一直都在思索为什么汉朝与秦朝的区别,两者的优劣,在成蟜说出地方的问题后,赵括再次动笔,这一次,他写了很久很久,赵括所写的文章,是关于秦国最大问题的,关于汉朝为什么能继承秦国的制度而不早亡,是有着很多说法的,可是亲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赵括,却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秦国过量的发挥政府作用,将乡里父老等乡贤的活动空间极限压制,这导致百姓们对秦离心离德,秦的政府体系里不包括百姓,治理与百姓是断裂的,赵括认为,秦国对基层的控制是不足的,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荒谬,因为秦国的基层制度的完整是有些离谱的,他什么都想管一管,什么都要限制。

可是秦国的这种基层制度,对基层的掌控力却只是在人身方面,而在思想方面却是空缺的。秦国惩罚犯罪的百姓,要求他们如何如何生活,却唯独不肯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为什么不能犯下这样的罪。赵括想要将将百姓融入基层体制内,他想到了一个官职,也就是所谓的三老。

乡三老是刘邦时期所完善的,三老并非是官吏,他们是百姓,可以说是百姓的意愿代表,他们负责教化,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三老的主要职责为教化乡民为善,从思想上控制百姓,也算是一种民间自治,因为他们还得协助赈灾之类的,可是这种自治会削弱官府的掌控力吗?

不,这不会,因为三老是地方上有德行的人,任免三老的权力在官府手里,也就是说,官府可以通过任免权来达到控制民间风气,教化向善的目的。赵括急着做这些,就是为了让地方百姓能拥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观念,这对秦国有着巨大的好处,可以增加王朝的向心力,而国家的稳定,也会让百姓受益。

同时,这样的制度能改变那些不良的风俗,能让百姓们知道是非,能增加华夏文化圈的凝聚力,以此来形成一个统一民族观念。

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秦国在后来总是挨骂,主要就是他并非是仁义之国,汉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一个仁义之邦,整个国家的氛围都是“重德”,从君王到百姓都是如此。秦国并不在意这些,只是用法律的框条来束缚住百姓而已。赵括用了一段时间,完成了自己的教化理论,随即上书君王。

秦王看到赵括的上书,是有些懵的。因为地方推行三老制和孝悌制,貌似与秦国如今的治政理念有些冲突,秦王向来就不太喜欢儒家,儒家整日提倡这些东西,在他看来都是虚的,儒家每天都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父亲从不主动说这些,可是看他们所做的事情,到底谁才是仁义君子呢?

可是怎么连父亲都开始主动的提这些东西了?

不过,赵括在上书里,也是将自己的想法给提了出来,包括国家氛围,民族精神,道德教化之类的,这似乎还是有些道理的,于是乎秦王就叫来了群臣,开始商讨所谓的三老制,秦王刚刚开口,李斯便激动的站起身来。因为李斯脑海里同样有着这样的想法,与赵括不同的是,他是希望能在县里施行三老制,让地方有名望的人帮助官吏们治政。

这是为了打消百姓们对秦国的抵触,通过这些有名望的人的帮助建立秦国对地方的控制。

赵括想的更多,他是直接想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乡里之中,让他们承担道德教化的职责,不只是负责协助官吏,还有着更大的权力,解决邻里纠纷,承担祭祀,安葬等事务...李斯开口说道:“三晋之地,因为刚刚被统一,故而心里存在着抵触,我们的官吏也并不充足,如果直接征当地有道德有名望,认同秦国的老者来推广教化,这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哪怕只是让他们教化百姓,让他们归心秦国,减少他们心里的抵触...这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我赞同武成侯的观点!”

秦王点了点头,的确是如此,大一统后最难的问题就是这个归属感,若是推行三老制,选择那些影响力巨大,心向秦国的人来帮着安抚地方,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可是也有人表示了反对,反对的原因还是三老制会影响官吏的工作,百姓们怎么能自己管自己呢?他们来解决乡里纠纷,那不是违背了律法吗?

说到律法这个问题,众人就看向了韩非。

韩非皱着眉头,似乎正在思索着什么,在众人的凝视下,他站起身来,“我先前所提到的教化和普法的关系,大概只有老师这样的人才能发现吧,我搜集了最近这些犯罪的人,我发现他们并非是不懂律法,越是明白律法的人,越是喜欢钻律法的空缺...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我所想要说的是,知不知道律法和犯罪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跟犯罪关系最大的,反而是道德感,有道德的人知道是非,哪怕目不识丁,也能友善的对待他人,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在恶狼的面前丢下一块肉,反复的告诉他不要去吃,恶狼还是会扑上来吃掉,而在牛羊的面前丢下肉,它绝对不会靠近...我们要做的不是反复劝说恶狼不该吃肉,而是将恶狼还没有成长为恶狼的时候将它变成牛羊。”,韩非诠释了赵括的道德教化理论,随即说道:“故而我是赞同的。”

“让地方有名望的人来承担一定的义务,减少恶狼的数量,这当然是好事。”

法家的韩非都这么说,那其余众人当然就不敢再多说什么,秦王也就正式通过了三老制和孝悌制...地方出现了一个新的官职,不,他们不是官吏,是出现了一批百姓,他们都是当地有道德有名望的老者,同时,必须是亲近秦国,认可秦王的,他们负责来教化百姓,协助官府来赏赐有道德的人。

秦国忽然的转变,使得天下瞩目,而大批的儒者,却开始疯狂的涌进秦国。

儒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提倡了数百年的治国理念,居然在以暴虐蛮横而闻名的秦国得到实现。

ps:昨天写着写着,左眼忽然开始疼,看东西模糊不清,我就不敢再写了,可能是看电脑太久了,今天开始戴眼镜码字。

    小黄书akxhs1.com为你提供  秦将赵括(捡到一只始皇帝) 最新章节阅读;小黄书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