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重修宗祠(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一千多年前,姚家老祖一路从河南向南迁徙,走到了现在姚家村所在的位置实在走不动了,便定居下来,慢慢的形成了姚家村,然后演变成十几条村子,形成了现在的姚家片区。

姚是当地的大姓,根据统计,三山镇八万多人口里,有四分之一是姓姚的,主要集中在以姚家村为中心的这片区域。

走到今天,除了老人,越来越少的知道这段历史,唯有过年过节祭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和姚家村的人是同一个祖宗。

因为宗祠在姚家村。

与这么大一条村子不匹配的是破旧的宗祠。

什么叫做光宗耀祖,后辈发达了,祖宗也要跟着荣耀起来。

重修宗祠是必须的。

全村老老小小都忙活了起来,比过年还要高兴。修宗祠不需要请人的,村里人才济济,要不是姚远极力反对,姚振华是会请村里人来建新宅的。

修宗祠倒是没问题,村里搞建筑的不少,只要有材料,家家户户按人口出工,像生产队时期那样。

平整场地、挖掘地基,男人是主力,妇女们则搞起了后勤,做饭的做饭,清理垃圾的清理垃圾,姚老板要求建地下管道雨污分流,还要在边上修一排可以住人的平房,包括配套的厨房和洗手间。

所以从学校那边请了两个技术员过来,现场画图现场开建。

按照姚老爷子和老支书的意见,宗祠要有三大间,居中的一间是放列祖列宗牌位的,左右则是神仙牌位。中间这个大间正对着戏楼,两者之间要有一块可以容纳全村老小看戏的小广场。

围着一块讨论的还有十几号青壮年,尤其是一些去过外地见识过世面的,纷纷出谋划策,把两个设计员搞的晕头转向的。

不过,他们是痛苦并快乐着的,因为这是大老板的老家。

姚远是无所事事的,大家只需要他做一件事情——拿钱。

为此,姚远专门让余铁力回市区娶了一百万现金回来,由着大家按照最高标准最气派的模样来重修宗祠。

他索性带着余铁力和姜勇跟着姚虎考察起了村里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搞起了田头调查工作起来。

姚家村所在的地区属南方地区,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但是种植水稻的很少,因为相较于水稻,甘蔗的经济收益更高一些,可见现在的水稻作物的经济属性有多低。

作为同龄人,姚虎俨然是庄稼老把式了,姚远则活脱脱的城市里的公子哥,许多农作物甚至认不出来。

姚远两辈子加起来也没有务农过一天,对农作物的了解仅限于理论上。

也只是他是如此了,余铁力和姜勇对农活、农作物都是非常熟悉的,都是农村孩子出身,打小就开始帮着干农活,都门清。

看到水稻,姚远就想起他重生前不久逝世的袁老,不由一阵唏嘘感慨。他很清楚,华夏的粮食安全是没问题的,而且会越来越牢固,全凭袁老等一批农业科研人员的付出。

但是在农产品商业化这块,华夏做得不够好,哪怕是三十年后也做得不够好,市场上充斥着的是大量的国外产品,或者是被外资收购或者控制的国内企业生产的。

那已经不是民族资本的企业了。

“相较于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担子更重,农产品商业化这条路更加难走。我的主业是搞机械研制的,设备不行就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跟不上就花大价钱买,买不到就组织专家研究,大把大把地投钱。”

姚远跟在姚虎身后,踩着田埂往前走,“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投足够的钱,实现赶超是不难的。但是农业不一样,农作物的生长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恰恰又是附加值很低的一种商品,我经常悲观地想,也许需要二十年,咱们的农业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

事实上三十年后也没能完全实现现代化。

余铁力说,“东北那边的农场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从松嫩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中原地区,他们是搞得不错的。”

“机械化只是一个方面。”姚远说。

余铁力道,“我停薪留职之前,西林农场下发了文件,力争在八五期间完成机械化灌溉百分之八十的覆盖率,已经在就引进相关设备出国考察过了。”

八五指的是第八个五年计划,即1991年-1995年。

“西林农场的领导是很有魄力的。”姚远点了点头,说,“阿虎,你倒是可以去西林农场考察考察,学习一下他们的经验,把咱们村的田地全部整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统一规划进行种植。”

姚虎回头说,“就怕大家不肯。”

有自留地有责任田有承包田,看看脚下窄小的田埂就知道,谁都恨不得多一寸田地,要是全部整合起来,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种事情连国家主席都管不了,别说姚远了。

他笑着说,“让老支书出面,再请镇里协调,总得试一试。”

余铁力说,“阿虎,规模种植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统一规划之后,对增加亩产也是有好处的。”

“我试试吧,我已经答应阿远了就肯定会努力做成这件事情。如果不是阿远,咱们村就是周边十几条村子最穷的。”姚虎说。

他们一边说着话一边往田地深处走,里面有一口灌溉水井,周遭全是水稻田。忽然身后传来呼喊声——阿远!

他们停下脚步,回头看,便看到了一个肥胖的身影一脚深一脚浅地沿着田埂追了上来。

是林威。

“估计出事了。”姚远苦笑说。

姜勇一下子警惕起来,拿出大哥大,“我给小虎打电话。”

“没信号,别折腾了,我估计是肥威的事,别紧张。”姚远说。

姜勇一看,信号格果然是空的。

林威追过来,上气不接下气。

姚远说,“你不在家好好待着跑我这来干什么?”

“没,没事,你在干什么呢?种地啊?”林威双手撑着膝盖,问。

姚远于是没搭理林威,示意姚虎继续往前走,继续谈姚家村农业公司的事情。这里面,土地的整合是基础,也是最大的一个难题。老百姓不是只需要看到利益,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由政府出面,确定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会发生变化。这里面仅指村内部。现如今,农民们是不懂什么国土法的,他们只知道,一代代传下来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

对此,姚远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向大家解释的,无奈之下他只能告诉姚远,说,“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从每一户的人口和每一户所有的农田面积这两个方面来计算股份和分红比例,应该是目前最恰当的办法了。”

姚虎虽然上学的时候成绩不怎么样,但毕竟是上过初中的,又扎扎实实地干了几年的农活,经常往县城里跑卖猪鸭鸡鹅,接触的人多,见识也广一些,对姚远的看法是非常认同的。

农村套路也深,尔虞我诈每天都在上演,每天晚上村情报中心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今天不是你的牛车碾到了我的屋角,明天就是我的牛车碾压了你的农田,又或者你家的污水流到了我家屋后……

别以为这是小事,往往动刀动枪就是因为这些事情。

小事尚且如此,更别说涉及全家命根式利益的农田整合重新规划问题了。

“阿远,这事很难,我只能说我一定尽全力,退一万步说,如果村里组织不起来,我就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比如咱们以前一个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姚虎严肃地说。

姚远一笑,道,“别有太大压力,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一步地来。许多人觉得,种田不需要技术,其实恰恰相反,农业技术是正儿八经的高端技术,最需要运用技术的恰恰是农业。阿虎,你还年轻,可以往这方面学一下。”

姚虎有一个说不清楚的感觉,明明是同龄人,甚至以前小时候还是姚远跟在他屁股后面跑,胆子很小的一个人,但是现在给他的感觉却像是四五十岁的人,说话的口吻比老师的都要老成。

也许这就是人家能做大生意的原因吧?

苦笑地摇了摇头,姚虎说,“怕是学不下去了,我有三个孩子,后面两个超生罚款还没交,我是一天当成两天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

“你,你,你有三个孩子?”姚远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按照农村的说法,他们二人是21岁了,但是实际上周岁是刚刚满20岁。也就是说,姚虎生娃的时候,他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

姚虎对姚远的反应反而觉得奇怪,理所当然地说,“是啊,三个都是儿子,我倒霉被抓到了,所以只能认罚。不过我也不是最倒霉的,姚冲记得吧?咱们三年二班学习最好的那个。”

“记得,学习委员,姚家上村的。”姚远说。

姚虎说,“他才倒霉,第一胎是女儿,第二胎快八个月的时候,计生的人进村抓人,他老婆没跑掉,被抓去把孩子打掉了,前段时间我还去看过他。”

闻此言,姚远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八个月的胎儿,打掉了?”

“嗯。”姚虎低下头,隐约能看到脖子上的青筋在颤抖。

他说,“那是前年的事情了,听说又怀上了。”

姚远缓缓抬起头,远远地望去,广袤的大地种满了庄稼,灿烂的太阳斜挂着,无论怎么样看,这都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小黄书akxhs1.com为你提供  春风1991 最新章节阅读;小黄书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