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委员长的底线(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在第一次晋南战役结束之后,江东曾让工业发展委员会组织人手扩建从晋城到潞安之间的公路。

扩建后的公路虽然比不上后世高速公路那般宽畅,但是整条公路都铺上了混凝土和水泥,极为平坦。

比之以前坎坷破烂的泥巴路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但是黎城之战打响后,日军航空兵曾对潞安到高坪之间的公路有过一定程度的破坏。

好在政治部和工兵营等单位配合给力,动员了一定数量的老百姓修桥补路,让运输通道很快又变得通畅。

委员长此刻所乘坐的轿车正行进在晋城到高平之间的公路上。

公路平坦,车辆行驶时自然平稳,车内的委员长也很舒服。

乘坐体验比他在重庆市内出行时都要更好。

因为重庆很多都是青石路,没有铺水泥。

他结束假寐状态,拉开车帘,饶有兴致地望向窗外。

最先映入他眼中的不是平坦宽畅的公路,而是道路两侧密密麻麻的人影。

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往北走,肩上和背上是沉甸甸的物资。

人群中间有穿军装的,但更多都是一些普通老百姓。

委员长看到百姓们背着的有的是粮食,有的是军服……

沉甸甸的物资压在肩上,百姓们似乎不觉得累,一边走还一边聊天,神情偶有严肃,但更多时候都是轻快。

“唰!”

委员长拉上车帘,再次进入假寐状态。

同车的白崇禧和王世和觉得有些奇怪,但谁都没有发问。

白崇禧将刚才委员长所看的场景又看了一遍,眼中闪过一抹笑意,似乎懂了委员长此刻的心思。

“江东的部队深得民心!”

这是委员长从刚才车窗外的场景中得出的结论。

这样的场面他在北伐的时候也见过,那时候革、命军深得人心,每占领一座城市必能得到各个阶层百姓最真诚的欢迎。

但是自从27年后,这样的场面就很难出现在革、命军所经过的地方了。

从27年到37年,这样深得人心的场面还发生在一支他不愿意提及名称的军队上。

“可为什么江东也能得到这么多老百姓的真心支持?难道就因为他能打胜仗?”

委员长第一次来到江东控制的地盘,心中满是疑惑。

根据军统的情报,江东和那边并无关系,甚至两方间还因为地盘的问题闹得很不愉快。

他并不怀疑军统所给的情报是错误的,因为在委员长看来,如江东这般高傲且有能力的人,是不会屈尊以泥腿子为伍的。

如江东这般的人他在国军序列中还见过一个,

薛岳!

他们都是心高气傲的人,有时甚至连领袖的命令都不放在眼里。

要让他们去进行所谓的游击战,慢慢的成长,那是不可能的。

适合他们的只会是正面战场,只会是数十万人的大会战。

委员长闭着眼睛,心中思绪翻涌。

江东有脱离政府单干的打算,这在很早之前他就有所察觉了。

他这次来就是想解决江中的番号和编制问题,毕竟屠日军之名虽然霸气,但是并不正式。

在他的眼中,江东就是一个翅膀硬了的孩子,只要让他摔一跤,然后再给一些甜点,就能将之征服。

对于私自扩编一事他并不怎么生气,因为江东的力量归根结底也是属于他的。

这些天他始终保持沉默,从未向任何人吐露心思。

很多人都以为他对江东的行为很是生气,但其实不然。

他此次准备和江东谈话的底线是,一个军的军长外加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身份。

江东只有20多岁,这么年轻就进入军事委员会的决策层,想来他应该会满足了。

委员长靠在座位上,不知不觉中睡了过去。

………

………

“局座,委员长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么大的事情……”

王超和戴笠同车,他实在忍不住了才发问。

戴笠眯着眼睛看着车窗外的场面,这样万众一心的场景他也很是熟悉。

听到王超的问话,他仍然保持着眺望的姿势,头也不回的说道:

“委员长的心思不是你我能揣摩的。

千万不要自作聪明擅自行动,江东的能力有目共睹,他和委员长又是师生。

他们两人的关系比你我更近,虽然外表看着事情很大,但是内里层究竟发生了什么,谁知道呢?”

上次江东去重庆,戴笠亲眼见证了他的能力,并且双方还在口头上达成了同盟。

另外戴笠还知道一件事,

江东在重庆的时候蒋夫人本来是要给他做媒的,但是委员长和夫人都没料想到他竟然带了个姑娘一起回去。

此事虽战告一段落,但是并没有完全结束。

从这件事情上戴笠知道了委员长和夫人对江东的看重,让他行事也变得越发谨慎。

“是,局座!

我们一直都盯得很紧,没有命令不会行动!”

戴笠似乎看腻了车外的景色,拉上车帘,闭上眼睛假寐。

“只要不是发生与红党相关的事情,那就不能动他!”

“明白!”

………

车队在公路上高速行驶,戚哲茂要留守晋城筹备后勤物资,陪委员长一起前往潞安的只能是王良。

王良坐在车队最前的一辆汽车上,他不时伸着脑袋从后视镜中看委员长所乘坐的车,心事重重。

因为道路状况良好和沿线各部队的紧密配合,车队在天色擦黑的时候开进了潞安城。

江东带着指挥部的军官站在道路两旁迎接,所有人神色严肃。

    小黄书akxhs1.com为你提供  抗战之重整河山 最新章节阅读;小黄书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